對胡耀邦的紀念在昨天——他逝世24周年的忌日——達到一個高潮。
先是來自《新聞背後的故事》。由於中國新聞周刊網、中國青年網等新近摘錄其間段落,這本早在5年前就已出版的書籍內容,被五大門戶昨天齊齊推至首頁供國人重溫,典型標題是「媒體披露胡耀邦逝世報道過程一波三折」。
文中第一折,是在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同志逝世當天:「奇怪的是,13點47分新華社先發了『胡耀邦同志簡歷』,直到17點仍未發出訃告稿,可能是審定訃告的環節還未定下來...正是出於這種情況,中央電台《全國聯播》節目出現了奇特的安排:18點半先播出了胡耀邦逝世的簡訊,哀樂,在播出了其他兩條新聞之後,18點38分又以『剛剛收到的消息』播出了胡耀邦逝世的訃告(收到稿子是18點32分,方明直播),但在訃告後也就不好再放哀樂了,也就是說在同一節目中播出了兩次內容不同、規格不同的消息和訃告。這種發布的不統一和中央電台播出安排的混亂,使聽眾感到莫名其妙。胡耀邦去世的消息傳出,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也出現了一些謠傳,一些高等院校貼出了大小字報和標語口號,以悼念胡耀邦為名發泄不滿情緒。」。
第二折是對於胡耀邦逝世的治喪宣傳:「開始時設想的規模較大...實際上,追悼會比葉劍英元帥去世時的宣傳規模還大,那時沒有轉播追悼會;靈車由中央領導人喬石、胡啟立、宋平、溫家寶護送經長安街到八寶山,沿途可以報道(這是過去沒有過的)...據瞭解,胡耀邦去世後,每天有近千人排隊到家中去弔唁。後來,出現了不正常的悼念活動,有人借題做文章。起初對待這一問題的態度是冷靜的,分清正常悼念活動和不正常活動,只要不出現打砸搶,堅持正面引導,不激化矛盾;宣傳上嚴格按照中央的佈署去做,註意把關,不要有誘發問題的報道和照片。由於事態的不斷擴大,後來有一些治喪活動的報道被取消了,突出了追悼大會。」。
最後一折就是轉播胡耀邦追悼大會時的緊張氣氛:「對於追悼大會的安排和「中央三台」的轉播是非常精心的,深怕萬一考慮不周而引發事端,不能幫忙,反而添亂...後來得知,游行示威的學生要準備占領廣場,阻撓追悼會的舉行,甚至有傳聞說,有的人準備攔截靈車。中央分析,形勢發展很快,氣氛正在發生變化,悼念活動已退居次要位置,一種騷亂的情緒正在增長,一些有組織的活動正在出現...中央電台從9點50分開始轉播...原計劃追悼會的主要儀式結束,電台轉播即告結束,後來改為對全國聽眾的轉播按時結束,由廣播大樓播音室播出結束語,告訴全國的聽眾轉播結束,而對廣場上的學生則繼續轉播群眾向遺體告別的實況,以穩定學生的情緒。實際上轉播的時間拖得很長,直到靈車出了人民大會堂的西南門以後,才專門對廣場上的學生在人民大會堂轉播現場播出了結束語。這種精心的設計,是為了穩住廣場上的學生,讓靈車能夠順利出人民大會堂,順利通過西長安街。為此,中央電台也臨時取消了沿途現場報道靈車經過情形的計劃。」。
最後,這位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前臺長寫下的是自己在一波三折後的感受:「在即將起靈時,胡耀邦的夫人李昭率子女在胡耀邦的遺體前,說了一段深情的告別話。這天上午,從人民大會堂向天安門廣場望去,學生坐滿了廣場,四周人來人往,他們舉著『青年鬥士,民主領袖』、『浴血民主』等橫幅,『山雨欲來風滿樓』,預示著一場大的風暴不可避免了!」。
「民主領袖」——這正是懷念者對胡耀邦的定義。近年以來,借助網路輿論空間,對這位的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贊揚日漸升溫,不僅是那些對中共復興存有期待的「黨內開明派」在屢屢追思,一些自由派知識分子也願意對其「開明」、「親民」、「民主」的特質表達贊許,為他而說一句「共產黨里也有好人」。
但他畢竟是被鄧小平「罷黜」過的人,相對於微博論壇上的齊聲贊美,「胡耀邦」這三個字出現在宣傳官員控制緊密的傳統媒體上的機會很少。三年前的今天,曾擔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溫家寶以總理之尊,通過人民日報發表《再回興義憶耀邦》,自陳「不斷浮現出耀邦同志誠摯坦盪、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積蓄多年的懷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動,久久難以平復」,即引發多方矚目。
3年後的紀念日,是一份地方黨報為紀念者提供了版面。《正直無私‧坦盪胸懷‧光明磊落——懷念胡耀邦》,以及《「你騎馬來我牽牛」——懷念胡耀邦同志》,昨天刊載在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的副刊中。
網易帶頭,新浪搜狐騰訊鳳凰迅速效仿,新華網、人民網和央視網亦有跟進,《<解放日報>刊文紀念胡耀邦逝世24周年》的標題出現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這幾家門戶網站首頁顯著位置,只差成為頭條。
以第一篇文章為主,署名作者正是周瑞金,1991年就是以他為主創,通過解放日報發表「皇甫平」系列文章,鼓吹改革開放,為次年鄧小平南巡奠定輿論基礎。
如今,他來懷念胡耀邦,開篇即申明理由:「24年前的今天,胡耀邦因心肌梗死不幸過世,使全黨全國人民陷入巨大悲痛。在中國改革又將走出新境界之際,懷想斯人,別是一番滋味。改革開放讓中國迸發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堪稱脫胎換骨,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把交椅。不過,有一點和耀邦當年力促改革時頗為相似:改革同樣面臨巨大阻力,同樣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所不同的是,耀邦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方面的抱殘守缺,是發展之初面臨的突破舊體制的種種困境;而如今我們面對的,則是發展起來以後更巨大、更多元、更深層次的矛盾堆疊和利益沖突。在中國改革到了需要狠推一步、擊一猛掌的新的歷史時刻,緬懷耀邦,有很強烈的現實意義...耀邦其人,正如一道清溪,堂堂涌出無私無畏的人生境界,也堂堂推開思想解放、銳意改革的新境界。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樣敢破險關、大智大勇的『堂堂溪水』。」。
繼贊揚胡耀邦「冒著風險銳意發動真理標準討論」後,周瑞金宣稱最為人銘記的歷史功績是「以非凡的膽略和勇氣,組織和領導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平反冤案冤獄、落實政策的艱苦卓絕工作」:「到1982年底,花整整五年時間,基本上完成了從『三反』、『五反』到『文化大革命』歷次政治運動中冤案冤獄的平反工作,為數量高達三百餘萬人平反昭雪,恢復名譽。這次大規模平反冤案冤獄,是為共產黨人洗刷恥辱,也是為共產黨本身恢復元氣,準備改革開放的中堅人才,其功績無論怎樣估計也不為過。平反冤假錯案固非胡耀邦一人之力,一人之功,但胡耀邦對平反出力最大,最有膽識,態度最堅決,斷案最公正,這是無人能夠否認的。最難能可貴的是,耀邦持有共產黨人的赤子之心,毫無私心,沒有山頭意識,痛恨整人立威,堅持有錯必糾,無愧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良心。」。
而後,文章描述胡耀邦「忍辱負重為推進改革、加速現代化建設嘔心瀝血」,並提及對習仲勛、任仲夷等改革先行者的勉勵支持:「他主持制定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在內的一系列關於農村改革、城市改革、對外開放等重要歷史文件,努力探索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的改革...他始終堅持政治體制改革要與經濟體制改革同步,在鄧小平政治體制改革的思想指導下,胡耀邦是積極的推動者和冷靜的引導者。他努力倡導黨內民主,主持制定黨的政治生活準則;他糾正了思想文化領域中『左』的錯誤,主持制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歷史性文件。總之,胡耀邦為中國加快改革開放進程和加速經濟發展,傾註了全部心血和精力。人們公認,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期間,成了我們黨最民主、政治生活最正常、最活躍的時期之一。」。
「耀邦同志還有一項獨特的貢獻,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他從不自居為神,也沒有領袖習見的威重、神秘和永遠正確,百姓們熟悉了他別具一格的率真、寬厚、活力四射,容易和他感情上親近起來,喜歡他的無拘無束...我們紀念胡耀邦,就要像他那樣,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做一個真人、好人、善人,正直無私、坦盪胸懷、光明磊落的人!」——周瑞金在文章末尾的這些感慨,既是對故人的懷念,也是對新人的期待:「當前的中國,迫切需要黨內健康力量重新凝聚改革共識,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打造和提升年輕人職業的安全感,營造人群的溫暖感和對國家的歸屬感,錘煉社會的向心力、凝聚力。而領袖人物的人格魅力,也是這種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一環。胡耀邦說過:『要做完人、聖人,難啦!但是,做真人、好人、善人、正直的人,是可以由自己當家做主的。』在中央推出八項新規,力促改政風、文風、會風的今天,懷想斯人,誠哉斯言!」。
《「你騎馬來我牽牛」》是社會學家鄧偉志的懷念。首先是尊敬:「有的人在位子上時備受尊敬;一旦下來就沒人尊敬。胡耀邦同志是在位、不在位都受尊敬,甚至是不在位比在位更受人尊敬...包括逝世後仍受眾人尊敬。1992年夏,我去南昌開會。傳說,當時有關方面不主張在共青城開會,已經批準在共青城開的會,也臨時改了地方,可是我堅持要去謁陵。快到耀邦同志墓前時,只見在我們前面的七八位穿著樸素的老人邊流淚邊鞠躬。其中有兩位「噗通」一聲跪了下來。我也實在控制不住,跟著失聲痛哭。我想:這幾位是不是經耀邦同志的手平反的老乾部?只因『失聲痛哭』,實在發不出聲來。經耀邦同志沖破阻力,予以平反的人太多太多了!」。
再是「沸騰的熱血」和「科學的追求」。鄧偉志回憶起1958年初見胡耀邦作報告時「受他的感染,大家也熱血沸騰」的景象,以及自己1984年接到胡耀邦來信後的鼓舞,最終以一首《戲贈光遠同志‧調寄漁家傲》結尾:「『科學真理真難求。你添醋來我加油。論戰也帶核彈頭。核彈頭,你算學術第幾流?是非面前爭自由,你騎馬來我牽牛。甜酸苦辣任去留。任去留,濁酒一杯信天游。』耀邦同志這首詞是戲中有戲,戲中有不戲。是的,『你騎馬來我牽牛』,牽牛的與騎馬的在真理面前是平等的...」。
有了這兩篇來自解放日報的文稿,網路編輯們昨天已經借勢發掘出更多材料,例如鄧偉志文中提及的滿妹《回憶父親胡耀邦》一書,搜狐和財經網均曾在首頁重摘轉發,前者除了發布專題《耀邦同志離開我們24年了》和《胡耀邦:結束在不該結束的時候》外,更有自家評論《今天為什麼紀念胡耀邦》:「人們懷念胡耀邦,是懷念他的立德、立功、立言。在他身後,還有兩點值得銘記。一為民主;一為開放...胡耀邦支持『集體領導』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曾打算『成為黨內首先自覺退下來的一個』。這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不同凡響,在世界範圍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同樣別具一格。在中共十二大,當廢除『領導乾部職務終身制』寫入黨章,他比誰都興奮...在不斷推進中國的對外開放方面,胡耀邦也是不遺餘力。他提出的『特事特辦、新事新辦、立場不變、方法全新』,成為了特區從事改革試驗和創造性工作的指導思想。胡耀邦支持蛇口真刀實槍地推行政治改革,顯示了他的氣魄和智慧。」。
文中,作者蘇西更是獲準提醒,胡耀邦還有一段話特別值得今天的我們體味:「我始終支持任何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希望大家都在憲法的保護下享有最大的自由。盡管有人批評我背著中央搞違犯『四項基本原則』的所謂民主化運動,助長無政府主義,但我堅持認為我那樣做是從大局著想的,即使多數人反對,我仍要保留自己的看法。」。
而鳳凰網更是早有準備,昨天,他們亦可刊出同由周瑞金署名、落款於4月3日的文章。雖然和解放日報上的懷念主體內容一致,但網路媒體也畢竟能比地方黨報機關報更進一步,標題里就已經寫出最有沖擊力的人物定義——《胡耀邦:中國改革的「總工程師」 》:「如果說,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那麼,胡耀邦就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改革開放總工程師。為了把中國從瀕臨崩潰的邊緣用改革的力量拉回來,他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雖然「胡耀邦」三個字至今仍在中國網路敏感詞之列,但有了這些正式媒體的集體表現,微博論壇上的懷念者也興奮了一回,皆嘆「今不如昔」。@網路新聞聯播——隸屬於央視網的官方微博賬號——選的就是那句「胡耀邦主政期間是黨最民主時期之一」作為轉發解放日報文章時的重點標題;搜狐總編輯@劉春則回憶起自己當年在鳳凰衛視審看「知青講述90年代耀邦骨灰安葬」電視片時的自身感受:「淚如雨下,完全失態。人生真實如斯,夫復何求?」;@記者劉向南找出那幅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三人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揮手的歷史照片,聲稱「懷念耀邦,也就是懷念中國的1980年代」;至於像@陳傑人這樣的異議者,則是激動地抱怨:「當司法專橫的受害者,都只能借紀念和懷念耀邦之機,去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期望,足見中國民眾對現今官員的失望程度!」。
@炎黃春秋,這個由「黨內開明派」主持的輿論陣地,選擇以歷史紀念歷史:「今天是胡耀邦逝世24周年的日子。特將本刊近年發表的4篇文章匯總,以表示對耀邦的懷念:鄭仲兵《胡耀邦是怎樣做中宣部長的》、朱厚澤《胡耀邦的全面改革主張》、劉崇文《胡耀邦最後的日子》、章立凡《胡耀邦治喪手記》」。
正如@朱志勇所言,一些網友懷念胡耀邦是因為「他的清廉程度是某黨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國中有典型,兩袖清風做赤子;天下無先例,一代皇兄是農人」——這大概是在紀念胡耀邦的微博中被提及最多的句子。典故源於一段往事:「胡耀邦去世,在老家種地的親哥哥趕往北京奔喪,沒買到坐票蹲在車廂接口處,想起弟弟不禁抽泣,列車員問何故,他大哭:我弟弟胡耀邦死了。列車長大驚,趕忙安排臥鋪」。
當然,也有時政觀察者認定,之所以官媒今年得已松動,是緣於周瑞金文中寫出的習家往事。@甘元春律師即張貼《關於為所謂「習仲勛反黨集團」平反的通知》影印件,並作註解:「一份決定習近平同志命運的重要文件。時間:1980年2月25日;簽發人:胡耀邦」。
盡管五大門戶從昨天下午起陸續將這批紀念文章撤離首頁顯要位置,只保留博客頻道等處的推薦,但今晨也仍有一批報紙勇於響應,發表相關報道或評論。
這份紀念媒體的名單,應該也不會出人意料。南方都市報選擇在社論版大段摘錄周瑞金的回憶,華商報轉載時重擬出「改革再出發,懷念胡耀邦」的標題;新京報則是借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昨天在首頁所刊發的15張「紀念胡耀邦逝世24周年」歷史照片,將之製作成一個整版,最大那幅是表現他1986在雲南與民同歡手舞足蹈的模樣,另四幅則是他與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以及習仲勛,在一起。
比起瀟湘晨報以內版頭條位置摘編解放日報文章,雲南信息報和晶報的陣仗更大。前者在頭版頂端即刊出「紀念胡耀邦逝世24周年」的標語,通版中全文轉載周瑞金和鄧偉志的回憶,許以大標題「中國改革需要耀邦這樣敢破險關的大智大勇」,倒也不負胡耀邦當年為其題寫報名;身居特區的後者同樣由記者回憶《30年前,胡耀邦的一次深圳之行:16字題詞表達對特區事業的全力支持》,選定的大字寄語是是「紀念胡耀邦,就要像他那樣,銳意改革勇於創新」。
可能是今天獲準刊登的唯一一篇自發評論,來自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紀念真誠的改革推動者》:「24周年,時間意義並不算特別。但有一些紀念不是簡單的時間標註,而是滿含著現實意義,不斷觸發歷史的情愫,即如紀念胡耀邦。這種紀念自覺自願,普遍存在。24年來,感於胡耀邦的政治家情懷、人格魅力和對國家歷史進程的貢獻,紀念在不同層面一直真誠地進行。而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需要新破局的今天,這種紀念更具現實意義...我們紀念胡耀邦,以及那一代銳意進取的領導人物,正是因為從他們身上看到,政治家在國家求新、求變中所能釋放的巨大政治能量...深化改革需要新的破局,要打開更廣闊道路,而政治的能量、政治家的作用,有更迫切的需要。」。
在這些勇於借紀念胡耀邦之機表達對新任中共領導層期望的輿論表現中,有一些或許是因為焦慮。1989年前曾供職於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吳稼祥,眼見這波胡耀邦紀念風潮,在呼籲「最好的紀念,就是恢復他作為總書記的名譽」之後,昨天曾言:「南方周末被弄死了,解放日報開始接班」。
解放日報的決策者應該不會想要接這個班。月初以來,一個中共部署在媒體領域清理「新三反人員(堅持反黨、反國家、反民族立場的人員)」的說法,在那些與自由派知識分子同氣連枝的媒體人中流傳甚廣。此說固然真假莫辯,但新一期《紅旗文稿》刊登的中國記協副主席、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任賢良文章《統籌兩個輿論場 凝聚社會正能量》,可是白紙黑字。南都網4月11日即曾主動以「陝西宣傳部副部長:一些微博該關閉就關閉」為題摘錄:「任賢良在文章中說:一些勢力操縱網路輿論,編造政治謠言,惡意抹黑黨和政府形象,瓦解黨的執政根基。而一些人員利用網路創設『個人媒體』,言論行為『無拘無束』、『無法無天』,其影響力不亞於一份報刊、一家通訊社。如個別人打著反腐旗幟,沒記者證卻打著『記者』的旗號,通過在境外註冊網站,然後『出口轉內銷』,用爆料手段,要挾、綁架地方黨委政府。有人甚至將網上的亂象稱之為一場『網上文化大革命』。文章認為:應該依法規制新媒體,占領輿論新陣地,網路絕非法外之地,必須依法管理。即使對那些強勢媒體、知名網站和名人博主、微博大V,在管理上也必須敢於碰硬,該警告的警告,該禁言的禁言,該關閉的關閉。」。
在這種擔心執政者想要針對南方周末新年獻詞事件上「秋後算賬」的氣氛中,人民日報前天於頭版刊登的《新聞人要做共圓中國夢的建設者》也引起了警惕。這篇以「一封來信引發湖北媒體編輯記者大討論」為由頭的文章聲稱,一位老新聞工作者痛陳當前一些媒體存在的問題:「對正面報道和成就宣傳漫不經心、三言兩語帶過,對負面新聞、八卦消息卻一擁而上、連篇累牘;有些媒體從互聯網上『扒』新聞,致使虛假報道經常出現,影響新聞媒體的公信力;還有的則以『黃鶴樓上看翻船』的心態,看待社會發展中的問題。」。
今晨,財經網又從中國新聞出版網上發現,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於近日下發《關於加強新聞採編人員網路活動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新聞採編人員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積極利用傳統媒體、新聞網站、博客、微博等載體傳播主流信息,引導社會輿論,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的滲透和傳播,不引用、不報道未通過權威渠道核實的網路信息,不傳播、不轉載網上流言、傳言或猜測性信息...嚴格新聞單位採編活動和編審流程的管理,防止為片面追求轟動效應、發行數量、收聽收視率而造成失實報道。未經批準,各類新聞單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體、境外網站的新聞信息產品。」。
輿論場上的刀光劍影,環球時報今刊《外界對「中國夢」的十大誤解》亦可作為註腳。鳳凰網首頁展示之際,選取的正是對這份人民日報子報對「憲政夢」的駁斥:「中國夢是最大限度凝聚中國共識,包容各種合法、合理、合情的訴求。然而,一些人乘機將中國夢狹隘地等同於自己的主張,或將自身訴求通過中國夢加以強調,認為中國夢就是憲政夢、人權夢、民主夢...這本身沒有錯,但單方面強調會以偏概全,或欲速則不達,反而曲解了中國夢的豐富內涵。」。
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
哈佛翻譯社是「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的優秀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翻譯」、「口譯」、「翻譯公證」等業務。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主要有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法律合約翻譯、醫學醫藥翻譯、網路資安翻譯、網站建置翻譯、技術說明書翻譯、文學藝術翻譯、期刊文章翻譯、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
哈佛翻譯社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
電話:02-2366-0138
網站:www.harvardtranslation.com.tw
E-mail:service@harvardtranslatio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