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效應畢竟不是單純以傷亡人數而論,所以,就算暫時放下波士頓的連環爆炸,也不會有多少人真的開始討論伊拉克槍聲、襄陽網吧大火,甚至昨晚剛剛發生的伊朗地震,微博論壇上的燭光更多地是為一個生命點燃——復旦大學醫科在讀研究生黃洋。
昨天下午15時29分,這家中國著名高校的官方賬號將校徽換成黑白色,「懷著萬分沉痛的心情」發布通報:「我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同學經搶救無效,於4月16日15:23在附屬中山醫院去世。黃洋住院期間,醫院組織全力搶救、多次會診,我們為輓救自己的學生盡了最大的努力。家長失去愛子,學校失去寶貴學生,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
在@復旦大學先行點起兩盞燭光後,十餘萬轉發者也在表達著自己的同情,以及難以按捺的好奇心——畢竟素昧平生,黃洋之殤之所以能夠引發輿論關註、成為微博頭號話題,是因為他的死因:疑遭室友投毒。
這個說法同樣是由@復旦大學通報,發布於前晚22時許:「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級在讀醫科研究生出現身體不適。當晚,被送至我校某附屬醫院就診。入院後,病情加重,先後出現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狀。醫院組織了多次全市專家會診,並經病因學檢查,未發現病因。學校要求醫院全力救治,並請上海警方介入調查。事件發生後,學校成立了工作小組,組織醫療力量全力搶救,積極配合警方偵查案件。4月11日,上海警方通報,在該學生的寢室飲水機殘留水中檢測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認定同寢室某同學存在嫌疑,目前,案情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投毒說一經發布,即如同重磅炸彈,即使臨近深夜,兩個小時內也轉發超過4萬次。
新華社附屬賬號@中國獨家報道稍後補充信息,包括雙方姓氏:「復旦大學醫學院2010級在讀研究生黃某被同寢室室友林某投毒,目前生命垂危,醫院正全力救治被害人。警方現已控制嫌疑人林某,投毒具體原因還在調查中。生於1985年的黃某不久前剛獲得直升博士生機會。」。
來自新民網的記者此時也已抵達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及中山醫院,根據這家本地門戶援引的說法,這位病重研究生「不久前曾在耳鼻咽喉科博士錄取考試中取得第一名」。
這一說法,在昨天早晨出版的東方早報上得到旁證:「受害人的高中好友『瑞小仔』在微博上說:『多麼希望洋沒有得到直升復旦博士的機會,機會讓人心如此凶狠,也多麼希望他當初去學他最愛的經濟學而不是為照顧父母去學醫...』」。
寫出「黃洋」這個全名後,這份上海報紙還從醫學論壇丁香園上摘錄其入院詳細病歷,並引用另一位好友的說法,聲稱「小黃已經腦死亡」。《投毒化學品可能從網上購買》更是響應了人們最關心的疑問:「據復旦校方稱,學生寢室飲水機檢出的有毒化合物並非來自學校實驗室,並稱網上也可購買...究竟是什麼有毒化學品?有一種說法是N-二甲基亞硝胺中毒...另有說法稱,有毒化學品是「四氯化碳」,用了十倍的劑量。」。
最後一段是微博名「Hillary喬」的網友在哭泣,並獲東方早報摘要:「受害人是我好朋友。周五去看他已經完全認不出來,全身很腫,管子里呼出的都是血泡。哭了好久,至今不敢相信,短短一周好好的人就沒了。更沒想到竟然是被人下毒。這是一起令人發指的犯罪。下毒人是好友的室友,放了10倍劑量的實驗用藥在飲水機里,導致好友幾天內迅速肝衰竭肺氣腫繼而腦死亡。太可怕了。」。
「太可怕了」——正是基於這些報道,網路圍觀者紛紛推定就是「直升博士生」讓黃洋招來室友殺身之禍。不過,昨天午後,另一家上海門戶卻發布復旦官方回應,由其明確表示「網上諸多關於嫌疑人作案動機以及藥品來源渠道的說法均為不實傳言,部分媒體此前的報道也有失實」:「復旦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方明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透露,受害人黃某與嫌疑人林某並不是同一專業的學生,微博上廣泛流傳的林某因妒忌黃某獲得直升博士生機會而起意投毒的說法只是坊間傳言,並非事實。此外,方明表示部分媒體報道中所提及的,林某投毒所使用的有毒化合物種類及獲取渠道也並未獲得公安機關的證實。」。
其實,東方早報午前即已通過其微博賬號宣佈「兩人專業不同,醫院不同,無學業上的競爭關系」,並連續帶來《家屬談復旦中毒事件》:「黃父4月7日到上海後,基本沒睡過覺。黃母身體顫抖,哭泣不止。黃父不明白,品學兼優為人友善的兒子,為何遭此厄運;網上有人說黃某是因為與他人產生感情糾紛,有人說是與室友關系不睦,還有人說是黃某占了他人博士名額...對這些,中毒者黃某的父親認為這些都不太可能,『兒子沒女朋友,在同學中是被豎大拇指的對象,他的博士資格也是考出來的』;黃某父親說,他們是四川自貢榮縣人,兒子是獨生子...4月3日得知兒子患病的消息,他從重慶飛到上海,臨時沒有住處,還曾經在兒子的寢室里住了一晚,並和兒子同寢室的兩位同學見過面,見過投毒嫌疑人,未發現異常。第二天,他才在中山醫院附近臨時找房住下;黃父在榮縣中學當臨時工,黃母是當地附城區供銷社的會計。『他的學費都是企業贊助,加上勤工儉學和獎學金得來。我和他媽媽的手機也是他給買的。』」。
14時36分,這家在本輪報道成為諸多同行援引對象的本地媒體,帶來「復旦中毒者家屬進入病房,長時間逗留」的現場情形——是的,不到一小時後,黃洋的訃聞由校方正式發布。
盡管投毒者的動機仍莫衷一是,但他的室友身份應該沒有疑問。正當人們因為黃洋死訊感嘆人心叵測之際,@東方早報發布的一幅復旦13號實驗室7樓牆面照片更是引發無盡唏噓。畫面中,是一張釘在《復旦醫科碩士飲水中毒病危》報道上的白紙,據記者描述,張貼者正是中毒去世學生黃洋的系主任,他寫下了一句古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個用來形容兄弟相殘的典故,此時更顯出兩千年後的殘忍。何況,還有對比,按照@解放日報稍早提供的說法,「黃某父親介紹,兒子在寢室喝飲水機里的水時,曾感覺味道不對,還把機器里的水倒掉,清洗了機器和水桶。他的師兄說,黃某怕室友喝了這些水不好」。
於是,從@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到@財經網、@21世紀經濟報道,各路媒體在為黃洋點起燭光後,紛紛展示黃洋2010年在復旦大學獎助儀式上的發言,為「他永遠也不能(在醫學道路上)走下去了」而可惜。
然而,那個以投毒者形象出現的林某,據同學聲稱也是「性格挺好,與受害者並無公開矛盾」。新華社昨晚21時許提供的說法,更是讓這樁案件顯得撲朔迷離:「復旦大學研究生黃洋遭投毒後,在開始幾天無法判斷毒素,治療不起作用,直至第9天...事件出現重要進展。黃洋的師兄孫某收到了一個陌生人發來的短信,提請註意一種化學藥物,周圍有人常在用。孫某收到短信後,馬上將情況告訴了黃洋的導師,並查詢了校內的醫學論文資料,發現使用該藥物後的實驗室小白鼠症狀與黃洋此前症狀十分相似,而相關實驗論文的作者正是黃洋的同寢室室友林某!」。
難道真是的誤殺?猜測從微博延伸到今晨報紙上。同時涵蓋波士頓連環爆炸和復旦研究生之死,南方都市報今晨封面上比報頭還大的四個字——「何其毒也!」——即是驚呼也是疑問。錢江晚報亦以「復旦研究生黃洋被毒死,蓄意還是誤殺」為大標題,推測動機:「偵辦此案一位警方人士透露:這起投毒案件正在審訊中,嫌疑人的動機尚不明晰,但『應該不是』傳聞的情感糾葛,而外界推測的『不存在學業競爭』是比較準確的...截至昨晚,網上最新的說法是,學校有學生透露,聽到導師說是誤殺。寢室里住了3個人...林某投毒要殺的是另一個人,結果黃洋誤喝了水。此說法未經官方證實。」。
不過,依照上海本地新聞晨報的報道,誤殺說並不可靠:「記者從多種渠道獲悉,林某、黃洋所住的寢室確實是三人間,還有一名上海籍的研究生,但其平日里不常居住在寢室,因此在飲水機內投毒,讓另一名同學喝的可能性不大。復旦大學也否認了這種說法。」。
但是同城的東方早報終究還是有些疑慮:「在黃洋於4月1日發現水有異味並清洗飲水機後,為何之後警方在檢測中還能發現飲水機中含有毒物?在4月1日到4月11日長達11天的時間里,第二個室友難道從未回到宿舍,也沒有喝過飲水機中的水?目前,第二名室友在哪裡,他是否知道有關此案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內情,仍是未解之謎。」。
再接再厲,這家上海本地媒體不僅昨晚率先通過微博通報「導致黃洋中毒的物質初步確定為N-二甲基亞硝胺」,聲稱在網上購買此化學品「不需要任何證件」,今晨今晨更刊出對兩位當事者的人物描寫。
《笑起來像朵花似的男生》是黃洋:「他爽朗,愛笑,對所有的人都是一張笑臉。他好強,上進,感情細膩,被女同學戲稱為『婦女之友』...他還有一個心願,去年3月他在人人網上寫道, I have a dream,讓醫院回歸成治病救人給患者以溫暖的天堂,讓醫生回歸成最接近上帝的白衣天使...『別問我惡類或善類,我只是渴望飛的哺乳類,善惡的分界,不是對立面,而是每個人,那最後純潔的防線,都逃不過考驗——黑暗騎士。』這是27歲的黃洋在微博上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文字。」。
《27歲投毒嫌疑人的謎樣人生》則是對投毒者的探尋:「4月8日,林某被拘前所發的最後一條微博大意是,有時候挺痛恨醫生這個行業,因為對於尋求幫助的病患總不能幫助到底。大學同學說他成績優秀、陽光熱情,中學室友說他樂於助人、有些靦腆...優等生忽然之間成為給同學下毒的犯罪嫌疑人,這讓林某的同學、朋友和同事都難以理解...今年3月9日正值其學校博士考試,林某卻沒有參加。林某曾在微博中表示,他與導師出現了不愉快。不過,據透露,林某已經找好了工作單位,是廣州中山大學的一家附屬醫院,林某已經做好回家鄉工作的打算。」。
比起報紙編輯給林某面孔打上馬賽克的做法,網路人肉搜索的禁忌當然更少。不僅「林森浩」的全名及標準照被公佈,他的微博賬號「@大漢漠北」被圍觀者細細琢磨,更有人找出了百度知道上的網頁記錄,顯示去年確曾有一個以「誅薑成」為名的提問者,咨詢「人吃了N-二甲基硝銨以後有什麼危害」...
對大學教育的反思,也在第一時間涌來。@假裝在紐約昨天早晨那個調侃——「千萬不要惹學化學的,他們會給你投毒。也不要惹學醫的,他們會給你投細菌和病毒。也不要惹學生物的,你知道馬加爵吧,他就是學生物的。也不要惹學體育的,你根本打不過他們。心裡實在憋屈難受,就去搞文科生,他們除了會發條微博背地罵罵,根本不能拿你怎麼樣,發完一準還刪掉,怕被你看見」——雖然廣受歡迎,但畢竟只能算作段子,時評家要的是鞭闢入里。
@新華視點昨天傍晚前就已經在吶喊:「我們不禁要問:高校怎麼了,社會怎麼了?教育的本質在於提高學歷還是普及人性光輝?」;還有@央視評論員,也想起了20多年前發生在清華的鉈中毒事件:「時隔20多年,悲劇重演,尤其是從目前披露的案情來看,此事又與同宿舍的室友有關,一系列案件的出現讓我們再一次對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產生新的憂慮。」。
人民日報今晨亦在報道之餘,發表評論《拿什麼拯救漠視生命的心》:「且不論投毒者殺人動機如何,是『故意』還是『誤傷』抑或其他,是對被害人的優秀羡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導致的極端行為也罷,單是其對寢室內飲水機投毒這一行為,就令人唏噓不已,究竟是什麼樣的怨懟,使得投毒者的內心燃燒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須以毀滅他人的生命來平復...從1995年清華大學、1997年北京大學兩起鉈鹽投毒事件,到2004年馬加爵案、揚州大學秋水仙鹼投毒事件,再到2007年中國礦業大學鉈鹽投毒案。那一顆顆漠視生命的心,一顆顆扭曲的心靈,震驚社會...當我們痛恨於這些殘酷的行為、震驚於這些扭曲的心靈時,我們是否也想過,在他們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是否像重視他們學習成績、關註考上什麼名校那樣,重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做他們心靈的『牧羊人』?」。
「我們恐怕不能因為高校投毒案的極端性,而忽視了對社會、對教育應有的反思」——作者郝洪在文章末尾寫下這句,或許也是因為看到了網路空間里對「反思」的反思。早在昨天午後,新聞晚報就已經請來專家建議「應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眼見這些對中國教育、功利社會的「公知體」抨擊順勢而生,早有微博吐槽者不勝其煩,呼籲不必上綱上線,按照@蠻子文摘的總結就是「個案不能代表普遍的『我們』」。
所以,一夜過去,像成都商報那樣允許作者直接《從復旦宿舍投毒反思大學教育》倒成了個案,更多媒體是在努力找出不會被輕易詬病的評說角度。例如新京報強調《復旦「投毒」疑案提醒關註寢室關系》,並獲騰訊首頁展示;搜狐推薦人民日報時評之餘,還附加《劇毒化學品管理制度需要反思》;晶報則乾脆用社論承認「我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是當下的人們對生命已不再敬畏?將偶發的投毒事件上綱上線到對待生命態度的偏差,也未必合適;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出了問題?高校發生命案的概率,未必高過其他地方;是研究生教育失敗所致?擁有健康人格和輝煌成就的高知大有人在...以上這些假設,都無法被全部證實,但又似乎都同投毒案有著這樣那樣的關聯。又或者,對於這類事件的分析,本不該刻意地去尋求某種定論,而應從開放的討論中尋求被遮蔽、輕忽的視角和價值。」。
小心遣詞造句的還有京華時報:「如果真要從黃洋的不幸個案中檢討中國教育到底缺失了什麼,那大概不是什麼專業性的『關註學生心理』,而是在更大範圍內的人文教育的荒蕪與缺失。
這篇《復旦投毒案的痛與惑》先從事件受到高度關註說起:「受制於案件審理的規律或規定,公安部門沒有響應要求發布信息,大學方面也是以最簡潔的方式,發布了兩則公告。無法連接因果的媒體便八仙過海般自己動手搜索細節、揣測真相,哪怕只是無法核實的匿名網帖也要速速轉發、落地——因為必須說些什麼,多等待一分一秒都是煎熬。這是網路時代帶來的爭奪、壓力和強烈的焦灼感。」。
於是,文章感嘆,「對速度的追求與競爭,若超過一定限度,很容易變成『危險駕駛』。這樣說,不只是因為新聞」。原來,作者薑泓冰還是想起了中國孩子「盯著功利性十足的個人目標,在競爭的壓力下一路飛奔」的人生:「該指責的不只是大學,而是涵蓋整個漫長的兒童、青少年至青年期,從學校到家庭和社會,哪一環都有份兒。」。
身為悲劇事發地的黨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最終選擇《勘破這場人性的悲劇》:「以一個極端個案便斷言一所學校乃至一個社會教育的失敗,或者斷定某一群人或某一代人(80後)的人格缺陷,是不是太著急了點?從目前而言,我們大概只能說,這是一個人性的悲劇。」。
在作者尤蒓潔看來,昨天微博上浩如煙海的評論中,有一條令人潸然淚下,即「復旦今天失去了兩個寶貴的學生,一個是受害者,一個是投毒者。」於是,她手捧康德「星空」語錄,感慨萬千:「面對依附於沒有受到制約的潛意識中的弱點、面對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惡,善是起點還是終點?人類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心智不被戾氣侵襲,如何才能守護好自己的心靈不被殘暴的力量所控制?這其實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都必須獨自面對的課題。」。
《復旦投毒案,當以朱令案為鑒》——是廣州日報以此視角刊發今日社評,並就此獲得鳳凰新浪騰訊等共同推薦:「朱令鉈中毒的案子擱淺,社會出現諸多難以證實的小道消息,甚至有人懷疑背後存在著乾預、阻撓案子偵破的某種力量。案子未破,真相不明,正義難伸,謠言四起,可以說朱令案是一個法治傷疤。同樣發生在大學校園,復旦大學這起中毒案件,也可能會牽涉到當事人之外的人和單位,也可能有人不願意看到案件真相大白。但是,社會已進入以微博標志的自媒體時代,信息不公開的後果與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願黃洋中毒案以朱令案為鑒,在集中力量、抓緊破案的同時,盡可能全面、迅速公開相關信息,舒緩公眾對事件的種種疑慮與焦慮。」。
正如作者練洪洋所說,早在前天晚上復旦投毒案的消息剛剛傳出後,微博論壇上許多人就迅速翻出1994年發生在清華大學、轟動一時的「朱令鉈中毒事件」。@一毛不拔大師、@吳虹飛作為當事人均重貼回憶錄,錢江晚報、晶報今晨亦亦專門附加這段新聞背景:「當時,朱令的父母曾認為此案是其同宿舍女生「蓄意投毒」。1995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正式立案調查。朱令同宿舍的同班同學孫某曾被列為嫌疑人,但是1998年8月26日,公安機關宣佈解除對孫某的嫌疑。當時有知情者稱該女生背景驚人。」。
根據朱令好友@毛銘基對疑犯——「那個常常沖咖啡給你喝的孫維。曾任民革委員會中央副主席,參加過辛亥革命,並在百歲華誕時受到江澤民親自宴請的孫越琦先生的孫女,曾任北京市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孚凌的侄女孫維」——的指名道姓,@李佳佳Audrey昨日已重新發布自己的感觸:「我們有了微博,過去他們輕而易舉隱瞞、糊弄、掩蓋的事變得麻煩起來。每個網友都有了獨立思考、自主表達的權利和平臺,我們中藏龍臥虎,各個都是福爾摩斯,讓他們不寒而慄。此時此刻,我在想,如果17年前,朱令被奪走美麗和健康的時候也有微博。那該,多麼好。」。
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
哈佛翻譯社是「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的優秀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翻譯」、「口譯」、「翻譯公證」等業務。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主要有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法律合約翻譯、醫學醫藥翻譯、網路資安翻譯、網站建置翻譯、技術說明書翻譯、文學藝術翻譯、期刊文章翻譯、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
哈佛翻譯社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
電話:02-2366-0138
網站:www.harvardtranslation.com.tw
E-mail:service@harvardtranslation.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