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省換帥
昨晚新聞聯播前五條全是財經消息,今晨人民日報也同在頭版發布「企業退休養老金將調整」以及「前十一月城鄉消費同增」的部委消息,不過,更吸引眼球的恐怕都還要算後半段以及右下角的那組新聞——《廣東內蒙古2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吉林、浙江、陝西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職務調整》。
由《中共中央決定:夏寶龍任浙江省委書記》打頭,新華社昨天下午電稿一齣,即直接躍為五大門戶頭條。王儒林趙正永分別升任陝吉「一把手」的消息之後,最受關註的政治局委員級職務調整壓軸登場:「汪洋不再兼任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兼任廣東省委書記」。
既然連央視網都顧不得和人民網、新華網保持規格一致,單獨把汪胡二位提取出來作為首頁頭條主角,就更不用說商業新聞網站了。汪洋,這位被民間觀察者時常用來與薄熙來對比、許為「改革派」的中共高級領導人,雖然沒有在十八大上晉身常委之列,但在由地方諸侯回歸中央之際,倒也沒有辜負眾目睽睽——19時許,人民網、南方網、奧一網、南網同時刊出他致「網民朋友們」的公開信:「今天,我已從廣東省委書記的崗位上卸任,值此之際,謹致信向廣大網民朋友道別,對過去五年間大家給予廣東省委、省政府及我個人工作上的批評、意見和建議表示感謝!」。
另一個花絮是服裝。就算面對交接職權的例行場景,也總有人要用心解讀,@財經網昨晚21時就已特意截圖「廣東新聞聯播」的電視畫面,以《汪洋‧中山裝》提示:「主席台就座四位領導,三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及省長朱小丹。四人中三人著西裝。」。
廣東媒體昨晚還不方便就此展開猜想。在省委機關報帶領下,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晶報等今晨封面均是刊發標準照,即汪洋與胡春華微笑握手合影。不過,南方日報所辦南網最終在凌晨發布獨家消息:「12月18日,汪洋回顧在廣東五年的工作時深情地說:五年前我是穿著西裝來與大家首次見面的,今天我將穿著中山裝離開,帶走的是廣東文化,中國特色!我在這里受到的熏陶,將使我終身受益。五年前我首次與大家見面時,曾表示要努力成為一個『廣東人』。五年後的今天,在我即將離開的時候,如果大家認為這五年我真的融入了廣東,請鼓掌通過,批準我為『廣東人』。」。
有關「廣東人」的汪洋表述,其實本地通稿中也有。而且,還有中共中央通報中未明示的內容,即經由接任者之口說出的「由衷地期盼汪洋到中央工作以後,繼續關註廣東、關心廣東、支持廣東的發展。」。
於是,依據中新社昨晚會議稿件,雲南信息報今晨就直接把「汪洋赴中央工作」做成了封面副題,附加的「新聞助讀」則是《胡春華的履新引人矚目》:「從農家子弟到『封疆大吏』,胡春華仕途不乏看點。其從政經歷曾創造中共政壇多項紀錄。26歲副廳,29歲正廳,34歲副部,43歲正部;45歲時任省長;46歲時任省級黨委書記;49歲時進入中央政治局。」。
這是援引自財新網的描述。這家網絡媒體昨晚18時發稿,聚焦胡春華仕途中的首次南下,並特意回溯歷史,提及當胡春華北大畢業主動要求去西藏工作後,「值得註意的是,1988年到1992年底,擔任西藏區委書記的,是曾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胡錦濤。」。
21世紀經濟報道也很有必要觀察這位本地最高領導,其《胡春華主政廣東》以所引打油詩而獲門戶網站青睞:「在2010年內蒙古『兩會』上...胡春華當場吟誦打油詩,『張家有財一千萬,鄰居九個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胡春華的觀點是,衡量經濟水平既要看平均數,更要看大多數,要關註平均數下麵掩蓋的貧困問題,重視居民可以使用的實實在在的財富,讓群眾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當然,胡書記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恐怕還是他的年齡。於是,東方早報專門在大標題中註明他「49歲」,搜狐騰訊均在首頁重點展示他「16歲上北大」、「45歲成最年輕省長」、「廣東30年來最年輕書記」的神奇之處。
若是要再放寬視野,那就是新京報《十八大後10省份調整黨委書記》中所言,「專家分析十八大後履新的14名省部級以上官員,稱此次調整更體現年輕化、高學歷化等特點」,而環球時報則是來了篇《中國的省委書記們任重道遠》,表示「我們非常希望中國多有一些直言、善於同公眾良性互動的省委書記」。
送舊迎新,雖然互聯網上也有對汪洋主政廣東時「口惠而實不至」的抱怨,但要論及「善於同公眾良性互動」,他至少可以「秒殺」李小鵬。今晨9時起,就在《胡春華兼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將到中央工作》的頭條標題下,五大門戶均展示中新社最新通報:「山西日報的報道顯示,李小鵬已任山西省委副書記。而在此前一天的山西日報的報道中。李小鵬的職務為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可惜,李副書記在微博論壇中得到的諷刺遠比道賀多。按照財新網的說法,就是「近年來,李小鵬的每一次職務變化都會引起社會關註,這次也不例外。」這位前總理李鵬之子,在民間深陷家族弄權貪利傳聞,所以,當他在十八大上按投票數名列中央候補委員最後一名時,多的是幸災樂禍,這回,最犀利的吐槽更是應運而生,那就是把央視昨天詳解日本政治世襲制度時引用的那句《名偵探柯南》台詞轉贈小李:「政治家的兒子長大依然是政治家」。
二、禍不單行
人事調整消息取代的是河南學生被砍案的門戶頭條位置。但餘波遠未了。
《河南學生被砍案監控曝光,學生奔跑逃命》的監控視頻廣獲擴散,引發唏噓;派往信陽的新京報記者還沒回撤,今天帶來《光山案發小學缺經費未設立保安》的見聞;都市快報集合新華社等同行報道,反問喝令雙管齊下:「中央下撥的39億校園安保專款哪裡去了?問責不是和稀泥,請拿出誠意和擔當來!」;中國青年報除了探討《精神病人頻頻行凶,誰來管理公共安全「非定時炸彈」?》,還在頭版奉勸地方官員「打住,別再進行媒體公關了」;光明日報也允許作者以《「英雄稿」豈能掩飾砍童案》質問;重慶時報和錢江晚報的評論員應該都是從昨天騰訊對比展示奧巴馬講話中得到啟發,高呼「怎樣對待孩子,事涉民族文明」;華西都市報認同人民日報「雙向歸因」之說,強調「既審視個案中作案者的犯罪動機與極端心理,也要思考對應的社會背景,『每個盲點,都可能成為吞噬生命的陷阱』」...
除了種種反思問責,恐怕也有不少人昨天都憋著一股勁,想要反駁光山縣委書記「為防誘導效應不宜公開」的說法,最終,倒是環球時報找到了角度,以社評《搞傳統式信息封鎖是自欺欺人》加以回應:「我們不認為低調報道砍傷23名小學生的案情是毫無必要的,這種事情渲染過多的確有可能導致仿效,增加同類惡性案件發生的幾率。但低調報道的輿論環境今非昔比,官方做這樣的組織必須在道義上更具說服力,並有高水平的新聞技術含量...由於以往一些地方政府搞過不少帶有自私性質的信息封鎖,輿論目前對政府各種『低調報道』都出於公益性目的缺少信任。因此當美國大規模報道小學槍擊案時,河南省媒體卻對省內的砍傷小學生案集體沉默,公眾的第一個感覺就很不好,人們不會把政府的目的朝善意方向聯想,因此這種安排即使真的『完全出於好意』,也是在現實中國不可為的。」。
一個光山就足夠河南官員頭痛的了,但對這個負面新聞「重災區」來說,禍從來不單行。這不,本期《財經》雜志剛替他們算了一筆「平墳土地賬」,預測政府可從中獲利百億元,更有戲劇性的一幕反諷劇又在微博上演。
是河南省政協常委趙克羅以一場行為藝術般的懺悔,令所謂「政治民主協商」無地自容。在跟隨薛蠻子向信陽投以「呸」聲之後,他在昨天14時許通過實名認證微博發布《一個省政協常委的懺悔書》,稱前兩天得知,自己下一屆「省政協委員及常委的提名被拿掉」,因為在南陽平墳事件中,給領導「添了亂」,所以要就此「懺悔」自己的錯誤,「像我這號政治上幼稚的人早該在發生平墳事件時就免掉省政協常委,是省委統戰部和史濟春部長照顧我多乾半年,在此非常感謝史濟春部長大人...再次向中共河南省委領導們道歉,向南陽市委市政府領導們道歉。」。
這等類似「太把省政協常委身份當回事啦」的黑色自嘲,圍觀者又怎麼會看不出來?曾持續報道平墳事件的新京報再度跟進,用大半個版聚焦這樁網絡風波。除了引述當地統戰部「提名名單還在討論」的回應外,還為趙克羅提供微博以外的公共媒體麥克風,由他宣佈「很滿意」自己被「拿下」,誓言「即使不當委員也可選更多方式監督政府」。
這下,門戶網站又多了個以河南為地域標簽的首頁熱點了。更何況,新京報還有加碼,除了以「微博批評政府是委員正當手段」的專家說法聲援趙克羅,還發表評論《政協委員批評平墳,何須「懺悔」》,並獲新浪騰訊鳳凰齊齊推薦:」作為民意代表的政協委員,在履職時需堅持的最高標準應是群眾滿意,而非是否符合某些官員的『口味』。趙克羅的『遭遇』,反映出加強政協委員履職保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當然,趙克羅在『懺悔書』中的表述還只是一家之言,希望河南有關部門盡快回應。讓民眾看清楚,需要『懺悔』的到底是趙克羅,還是有關領導。」。
三、年度報道
被頻繁侵權其實也是種榮耀。
南都周刊昨天下午發布聲明:「本刊2012年第49期封面文章《起底王立軍》,系本刊記者歷時近一年時間,跟蹤採訪所獲得的獨家新聞,現發現數家互聯網站以及平面媒體未經本刊授權,大面積抄襲上述報道,構成對本刊著作權的嚴重侵權。本刊已委托律師,對上述侵權行為提交司法處理。」。
確實是「大面積」。從這本雜志上周四通過網站發布綜述稿《王立軍是如何煉成的?》之後,全中國各家新聞網站都在想辦法轉摘這組故事,尤其是未在第一時間上網的「七個維度」——《從鐵嶺到錦州》、《打黑真相》、《王立軍辭典》、《治警》、《化妝師王立軍》、《學者王立軍》、《東窗事發》。
最笨拙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像鳳凰網編輯那樣去街頭買一本雜志,然後掃描上網,假借博客自媒體的名義發布。於是,在這種各顯神通繞道侵權的情勢面前,@陳朝華——南都周刊總編輯——顧不得情面,要在微博上憤怒譴責。
新浪這時顯現出了門戶老大哥的氣度。周六傍晚前,將那幅表現薄谷開來街頭探訪王立軍執勤的舊照作為新聞首頁主圖推薦,這應該是其主動與南都周刊商談轉載版權後的收獲。
這的確是一組配得上網站編輯絞盡腦汁納為已用的獨家照片。早在門戶以此吸引流量之前,就已在微博論壇上引發海量圍觀者。@記者劉向南是推動者之一,他在周六凌晨以「全聚齊了」為題,貼出那幅「2010年4月25日,趙本山、小沈陽、雷政富、徐明等圍觀王立軍的現場書法秀」的圖片,在引發李開復、潘石屹驚訝轉發後,實現了爆炸式傳播。
正是在這兩個標志性圖景帶來的沖擊下,由石扉客、季天琴領銜署名的這組報道一時「洛陽紙貴」——要知道,這可是胡舒立的贊美,能夠讓這位業界領袖公開說句「佩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南都周刊憑借對這輯對王立軍的「大起底」做到了。
致敬詞還有很多。因舉報劉鐵男而更加出名的羅昌平以微博贊美「這是本年度最有份量和擔當的一組報道」,《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副主編@王以超更是將之許作「過去十年國內最優秀的調查報道之一」。甚至,還傳來了一些雜志脫銷的消息。
「從遼寧到重慶的近28年從警時間里,王立軍憑借三套『王氏刀法』——打黑、治警和包裝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全民打黑英雄』」;「連抓小偷都要扛沖鋒槍」;「專門為王立軍攝影攝像的團隊超過20人,身著藍色夾克,被稱為『藍精靈』,任務是拍下王最為動人的時刻。王立軍有欣賞自己照片的愛好,常在夜裡看自己的視頻」;「重慶公安系統的黑社會比例達到百分之十六七」;「兼職多所高校教授、名譽客座專家」;「與谷開來關系密切」——於是,都市報、晚報、網站各取所需,將南都周刊這組「大起底」攪拌組合,從周五一直轉摘到昨天。
但反對重慶模式的自由派知識分子有多欣慰,那些在報道中被點名的王立軍故交就有多氣憤。認證為中國名博沙龍主席的@一清博媒已經發出了給南方系「謠哥謠姐」的第二封信;@劉仰嘲笑南都周刊不敢列出參加全國博主版主重慶筆會的所有人名;@司馬平邦抓住季天琴3年前為新民周刊所寫出的那些「王立軍式的打黑英雄」段落不放,憤而宣佈:「發表時間不同,政治氛圍不同,對打黑態度截然不同,前揚而後抑,此即今天在中國最吃得開的媒體和媒體人」;@司馬南更是通過摘錄方舟子早前聲明的方式,強調早在兩年前就已調查王立軍的石扉客「有極其嚴重的心理疾病」;@吳法天雖然沒去過重慶,但也要打抱不平地說,「這種非紅即黑的臉譜化文字,令人對媒體從業人員的化妝和塗抹手法本身產生疑慮」...
左派領袖的支持者們還發動了一場網絡「釣魚」游戲,比如虛構王立軍喜歡吃「貓耳朵」的情節,以引誘那些望文生意的所謂「漢姦系」粉絲誤將食物之名當作真實的小動物器官。
@石扉客只能以「每篇稿子都對得起良心」、「公私分開是新聞倫理的基準」來起誓,但當看到有批評者責之「秋後算賬」、「對王近乎徹底否定,不僅偏離事實,也無視部分民意」時,還是忍不住駁斥對方「輕薄」,並強調「中國調查記者隊伍里所面臨的險惡環境和一些同行所呈現出來的專業素養,放諸全球媒體也不遜色。」。
趙楚是這位南都周刊編委最堅定的朋友和後盾。他不畏四處樹敵,不僅因為騰訊邀請左派人士參加筆會而向對方「宣戰」,還在微博上痛陳「當局有責任給公眾一個交代」:「司馬南、孔慶東、林治坡等人不是落水狗,事實是他們最近非常活躍和得意,南都的報道已經揭示了他們與薄王關聯匪淺,而執政黨是有專案組的,我認為當局有法律和道義的責任澄清他們與薄王及其集團的真實關系。」。
四、赦免收官
行勝於言。胡舒立團隊用來向南都周刊學習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探尋部級高官的落馬原因。據其《李春城的「圈內人」》所言,李春城案發「源自成都黨政系統內乾部向北京提供的線索。舉報最終指向成都市遠郊一處房地產項目」。
雖然有人在看到搜狐首頁昨天那則《西藏自治區書記與國家能源局長劉鐵男座談》時一定心生感慨,但實名舉報自有接力者,而且,因為獲得了新華社發稿的幫助,而由微博論壇走向正式媒體:「一封網絡公開舉報信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標題為《曝河北省邢台市市長劉大群收受回扣、豢養情婦》的舉報網貼,成為連日來高潮不斷的網絡反腐事件最新一波。」。
再加上廣東傳來的「深圳市衛人委主任江捍平涉違紀被調查」等消息,反腐之戰確實堪稱高潮不斷。所以,在這種情勢下,「反腐赦免論」雖然並不新鮮,但也引發了一輪新的爭辯。
是周一京華時報所刊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訪談稿重新挑起了話題。正如這篇《官員財產公示應「有條件赦免」》標題所概括,這位制度反腐專家雖然也將網絡反腐風暴歸入「異體監督」並給予高度評價,但仍勇於說出「很難得到民眾支持」的話:「廣大官員家庭財產目前還不能大範圍公示,既是因為一些技術條件還不具備,更是因為相當一批官員,由於體制制度等各種原因,在過去三十年中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這時候讓他去公示,無疑只會讓他們成為政改的阻力者和對立面...如果我們用『絕不赦免』的方法,可以推算,『腐敗呆賬』只會越來越多,存量會越來越大,抵抗也會越來越頑強,最後可能出現魚死網破,甚至魚未死網已破的態勢。」。
因此,他的建議中「有條件的部分赦免」:「腐敗分子將收受的全部賄賂匿名清退了,並且在案發後,經查實退回的贓款與實際情況完全吻合即可得到赦免。這樣可以減輕這些已經有腐敗行為的人對反腐敗的抵抗,以換取他們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支持。」。
經由門戶擴散,此說引發劇烈爭執。身為中國青年報評論員的曹林即通過微博批評「赦免換政改」純粹只是一廂情願:「專家喜歡在邏輯上進行推理,卻不顧殘酷的現實。對於很多貪腐官員,制度和政策其實一直在妥協讓步,一直在赦免,換來的只是變本加厲和肆無忌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在接受財新網採訪時也直言赦免邏輯的危害:「不管中國在反腐敗的過程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以及執政綱領決定,中國共產黨絕對不可能策略性地選擇赦免制度,因為這樣做不僅會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而且會使執政黨反腐敗的成果大打折扣」;恨鐵不成鋼的@司馬平邦更是出言怒斥:「這反腐專家其實就是個腐敗專家,他研究了半輩子腐敗倒成了腐敗者的代言人」。
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
哈佛翻譯社是「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的優秀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翻譯」、「口譯」、「翻譯公證」等業務。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主要有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法律合約翻譯、醫學醫藥翻譯、網路資安翻譯、網站建置翻譯、技術說明書翻譯、文學藝術翻譯、期刊文章翻譯、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
哈佛翻譯社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
電話:02-2366-0138
網站:www.harvardtranslation.com.tw
E-mail:service@harvardtranslation.com.tw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法外之地
利益超脫
一、城鎮化
「只能說,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讓城鎮化比之前變得更火」——這是21世紀經濟報道今日所刊《城鎮化的幻象》中第一句。的確,一時之間,似乎所有的經濟學者都在媒體上討論城鎮化,向候任總理李克強建言獻策。
昨天這份財經專業媒體就曾自刊社論《應糾正市場對城鎮化的誤讀》,將「另外一個4萬億」、「房市新增需求」等市場認知定義為「幻覺」:「市場對新型城鎮化的誤解,透射出各界對未來經濟轉型的困惑,也透射出經濟轉型的知易行難。實際上,新型城鎮化的『新』反映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壟斷行業市場化改革等的系統協調,這種系統協調的源動力則是制度變革釋放的改革紅利。「
但是,人是很容易沉迷在幻覺中的。所以,今天的頭版頭條已經更新成《寒冬里的瘋漲》:「二手房價格在加速上漲,有的房源兩個月漲幅達30%。而且成交速度在加快。『假定北京的庫存一下子被吃掉這麼多,如果沒有新的填補,就會引發一段時間內的供不應求,有可能觸發房價繼續上揚。』」。
這是記者的北京見聞。以「一月上漲10%則絕非少數現象」等為據,文章宣佈,「2012年3月以來,二手房市場一直行進在上揚通道里...業內人士預測,明年的房價上漲也幾乎成為定局。」。
報道中最後一句「近期高層有關加強房地產調控的調子保持不變,但亦未有新的動向」,正好可以用來襯托所配評論《灰色的通行證》中的憂心忡忡:「只要不是掩耳盜鈴者都能看到,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結構已經並在繼續發生變化,房價上漲壓力空前緊張,調控政策已到了非作出改變不可的時候了...難道真的需要等房價出現暴漲以後,我們的調控部門才能被迫倉皇應對?那時,整個經濟和社會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人為製造樓市恐慌,捂盤惜售風蔓延」——當央視都已經在財經頻道中開問「買房,現在該出手嗎」時,是新華社出面穩定情緒,前天播發電稿《北京未現「恐慌性搶房」,住房供應保持穩定》:「『一天提價70萬元,北京陷年底恐慌式搶房』的消息近日引起置業者的廣泛關註。但記者調查發現,北京住房供應保持穩定,房價尚未出現整體暴漲...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北京樓市不存在『恐慌性』購房情況,市場基本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作為本地媒體,新京報也有義務傳達安民告示,今晨頭版導讀:「市住建委通報兩個樓盤涉嫌捂盤惜售等違規銷售,並指『恐慌購房』系個別企業製造假象,違規炒作...國土部剛公佈公開調查南京『地王』,北京就暫停了一宗『準地王』出讓」。同城的京華時報更刊評論《樓市回暖須先釐清正常異常》,聲稱「(限購)政策當了真,回暖與否,都不致影響大局。」。
在南方,東方早報和南方都市報決定討論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推進頂層設計的問題。
前者是公開支持許小年前天論壇建言,即「應成立獨立的國家改革委,下轄法律、經濟、政治三個委員會,直接向全國人大匯報,而不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部門。」。
在宣佈發改委成立近十年來「不僅與當初機構改革時的初衷明顯相違,更有成為市場經濟阻力的嫌疑」後,這份上海報紙允許作者楊國英提出具體思路:「切實減少其對微觀經濟乾預的權力;重新聚焦『改革』二字...如果能將其『改革』範圍超出經濟範疇,放大至法律、政治等領域,則更值得為之叫好。」。
南方都市報呼籲「用開放性確保改革協調機構利益超脫」,論據即其昨日所刊《中國社科院受中央委托完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報告——建議設立利益超脫的高層次改革機構》。而且,這篇社論也同樣提及許小年前日發言:「看來,對當下成立一個利益超脫的高層次改革協調機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社會不乏共識...一些民眾期盼已久的改革,多年來要麼遲遲其行要麼徒有其表,根源就在於幾乎所有改革方案的背後都有地方和部門利益的影子,決策者很難聽到客觀中立的聲音。」。
懷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體改委」,這家廣東媒體借習近平考察時那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樂觀其成:「規格、職能等等都是枝節,難點或在於如何確保這樣一個機構真正做到『利益超脫』。歷經30餘年,中國政治經濟社會的深層次變化有目共睹,所謂時移勢變,利益的過於豐富和利益的高度板結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由活生生的個體組成的機構完全超越利益並不容易。強調改革的開放性或許是唯一的辦法。」。
但要說到滴水不漏,還得算是人民日報,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系列文章今天刊至《既要摸著石頭,也要頂層設計》,並獲人民網推薦在首頁頭條。
二、馬賽克
人民網現在還有一個重要任務。那就是告訴民眾,互聯網有風險。
《各國依法監管互聯網面面觀,監管保障公民權益》和《網絡「釣魚」,釣的就是你》均來自今晨人民日報,當然,最重要的文章的還在頭版,雖然很短。
《網絡需要依法運行》里,作者強調正能量負效應混雜乃是互聯網常態,所以「僅靠自律顯然很難做到規範有序」、「法律必須如影隨形地跟進」。嫌力度還不夠,這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再請光明日報來當幫手,轉載其昨日所刊《要為網絡世界設定法治底線》:「時下的中國網絡,在呈現珠零錦粲的同時,也在客觀上放任了魑魅魍魎...以法治加強互聯網監管,已是迫在眉睫...中國互聯網立法一課亟待補上...互聯網立法與其他立法一樣,本意並不在於『限權』,而在於引導公眾更有序、更規範、更合法地享有自由權益,從而避免誤傷、防患於未然。」。
「網絡從來就不是『法外之地』」——光明日報上這句話其實就是人民日報昨天頭版評論的標題,而且,兩篇文章也獲得了幾乎一樣的高規格推廣:不僅有新聞聯播、北京日報、南方日報這樣的官辦媒體轉摘,揚子晚報今天甚至以此作為評論版通欄頭條。
作為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報更是向一號二號黨報看齊,自刊頭版評論《網絡不是肆意傷害的特區》:「網絡當然不應該是這樣一個可以肆意製造傷害的特區,它不是法治社會的一塊飛地,也必須納入法治管轄的範疇...這是一個開放的社會,沒有人不知道網絡的種種好處,沒有人會否定網絡給中國的進步帶來的種種推動力,比如反腐敗,還有民意的表達。但同時,也沒有人不知道網絡存在的種種弊端,沒有人會否認網絡很多時候在製造著種種傷害,欺詐、謠言、誹謗、暴力等等。沒有人會因為這些弊端而因噎廢食地關掉網絡,當然,也不能因為網絡有那麼多的好處就可以縱容弊端和傷害。」。
這其實並不是曹林第一次表達對網絡暴力、危言聳聽、民粹反智的厭惡,但在這個時刻出面署名,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因為,對相信網絡反腐多過紀委反腐的人們來說,這種集體上陣宣講網絡法治的架勢絕不是好信號,他們認定保護個人信息的理由只是幌子,真實目的是執政者要加強監管、秋後算賬。
所以,在這個早晨,晶報發表洋洋灑灑一大版《依憲治國,也要依憲反腐》,反而就顯得與同行們不那麼合拍了,因為作者李鴻文強調「除了少數以匿名形式發出的嘩眾取寵的『釣魚帖』外,大多數實名舉報帖子顯示了相當高的命中率和準確率」:「如果當心網絡反腐被人利用為黨同伐異的工具,那麼理智的做法不是加強管控,而是更進一步開放言論空間,讓信息流通更順暢,讓觀點市場更活躍。與此同時,網絡反腐也要有制度對接,調查、取證,然後公諸天下,行動愈迅速,處理愈公正,越能增強執政者的公信力。」。
就在轉載《要為網絡世界設定法治底線》的下方,現代快報也還有一篇《「領導照片打馬賽克」是向誰撒嬌?》,嘲弄的正是官員們對網絡反腐的恐懼心理。
消息源自昨日南國早報,即「廣西興安縣國土資源局網站領導公示信息一欄,局長沒有相片,數名副局長和黨組成員的公示相片面部都被打『馬賽克』」。根據這份本地媒體引述,「去年及今年9月,數名局領導接到了不法分子寄來的敲詐信,信里有經過拼接的艷照。為避免麻煩,防止不法分子上網下載相片用於非法目的,今年9月開始,他們對網站上的相關相片進行了處理。」。
經由門戶網站發掘,此事不僅成為昨日微博論壇熱點趣聞,更引發多家媒體今日跟進。現代快報就是將其與湖南邵陽「誰不加快發展,誰就是混世魔王」的廣告牌以及廣東中山被免官員剛剛復出就被撤銷分工安排之事,並稱為三大「雷人」;中國青年報除了展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網絡質疑,還由來自中國社科院的呂艷濱宣佈「這種理由根本站不住腳」:「敲詐者也可以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照片,有很多其他辦法。而且,如果我們的官員本身沒有問題,就不怕被紀檢部門調查...你堂堂正正地管理,正兒八經把你的各種信息提供給公眾,本身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現在有些乾部遮遮掩掩,反而損害了官員的公信力。」。
時評家的奚落更加不留情面。比如齊魯晚報之《心中無鬼,臉上何必打碼》,逼問「打碼或撤下照片只是為了避免麻煩嗎?有沒有某種心虛的因素?」;京華時報之《政務公開不能打馬賽克》,譏諷「這樣的事情,像人咬狗一樣稀奇」;搜狐之《上演「有碼片」的領導不如把官辭了》,喝斥「乾脆還是不要做官了為好」;華西都市報之《加馬賽克,絕非應對敲詐上策》,還算是給在網絡反腐大戰中亂了陣腳的興安官員以慰藉:「這樣的『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群發式敲詐信,就跟電子郵箱里每天收到的成百上千的垃圾郵件一樣。都是些毫無信息含量、毫無甄別度的『主題』,只有哪位實在無聊的人才會點開看一眼,然後刪掉...而且以現在的技偵手段,敲詐者別說發一萬封,就是發第二封甚至只發一封信,都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早被抓獲。」。
來自新京報的社論《官員照片馬賽克,防敲詐還是防監督》,獲得新浪騰訊鳳凰集體推薦:「盡管給官員照片打馬賽克防敲詐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從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官員中普遍存在的畏懼互聯網的心態,其背景則是近年來網絡反腐聲勢壯大,即便遠在千里之外的網民,也可能根據一張照片找到意想不到的線索,『表叔』、『房叔』就是這樣落馬的...急匆匆對照片馬賽克處理,只能催生出圍觀者的浮想聯翩,而這恰恰是艷照敲詐信事件最壞的結局。」。
三、官二代
像新浪那樣以「福建廣西山西吉林書記省長調整」概括昨日人事變動,或者像瀟湘晨報那樣突出「尤權任福建省委書記,彭清華任廣西黨委書記」,都算是依照級別按部就班,但就是雲南那三家報紙——生活新報、都市時報、雲南信息報——就是不一樣,像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把「李小鵬任山西代省長」的標題單獨拿出來展示在頭版。
媒體不能言說的民間非議就是李小鵬的「官二代」身份,即使是山西日報再發布多少對他「樸實、謙和、務實、低調」的贊揚,恐怕也無濟於事。其實,昨天正好還有另一位「官二代」新攀政壇高峰,那就是在在韓國大選中獲勝的的朴槿惠,前總統樸正熙的長女。繼習近平、安倍晉三之後,這也是又一位成為區域大國領導人的「50後」。
她可是個有故事的人。於是,在門戶首頁和報紙封面上,滿眼皆是「冰公主」、「嫁給國家的『孤兒總統』」、「三無女人」、「獨裁者之女到民主總統」的概括。朴槿惠勝選韓國總統,當然,最重要的標簽莫過於韓國首位女總統,而這也刺激環球時報產生更多想象空間:「在整個地區有越來越多戾氣和仇視彌漫出來的時候,我們希望這位女總統的出現,能給地區大氛圍帶來一份特殊的音韻」。
這篇得獲《東北亞戾氣彌漫時韓國出了女總統》的社論,也不忘數落前任總統李明博:「硬的結果是以硬碰硬,韓國並未從中得到便宜,反而在『天安艦』和延坪島事件中『吃了大虧』,事實證明,李明博的硬與韓國的國家目標並無內在關系,是他對地緣政治環境和韓國戰略能力都未真正搞懂的輕率選擇」。
於是,在用網站頭條預測「朴槿惠當選,韓美同盟或進一步升級」的同時,環球時報亦向新任女總統表達期待:「針對朝鮮來說,韓國是安全的。針對中國來說,韓國是被尊敬的,並且是中國崛起的『利益攸關方』。這應成為韓國對地緣環境堅定不移的認識。希望朴槿惠當選總統能夠推動這一認識轉變和建立過程的發生。」。
四、全能神
除了韓國女主角朴槿惠,今天中國媒體還集體聚焦「全能神」,一個號稱「神以一個東方女性的形象第二次道成肉身,降臨中國,將對人類進行審判」的邪教。
自一周之前華商報首先刊發報道以來,經由河南學生被砍案放大影響,這個又名「東方閃電」、「實際神」的組織已經廣為人知,青海、貴州、陝西、山西、內蒙古、浙江等地也陸續傳來當地警方控制邪教相關人員的通報。
今晨,五大門戶在配發央視《揭開「全能神」的真面目》視頻的同時,同步首頁推薦新京報今日通版報道《全國查處「全能神」邪教人員近千名,利用「末日謠言」在多地製造恐慌,宣稱「花錢買平安」等言論進行斂財》。當然,除了警方通報外,類似「男領導配美女」、「送錢送女人拉成員」、「為懲罰脫教者殺其孩子」的細節就更受網站編輯青睞了。
如果按照「末日說」,明天就是人類滅亡時。面對「末日黑三天」之類的傳聞,搜狐一方面在「謠言終言者」欄目里由國家電網強調供電正常,一方面卻也展示數據——「每5個中國人里就有1人相信」。所以,科普事業時間緊迫,東方早報擴散《反邪教協會群發短信駁末日論》的消息,齊魯晚報則以1999年的「世界末日」說為據,嘆息「對於一些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來說,有時跟他講道理遠比不上有人用確定的口氣忽悠他一番更見效」。
環球時報很嚴肅,決定來個社評《邪教難根除,必須做周期性清理》:「邪教歸根到底是開放性社會無法根除的伴生現象,國家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它們,包括每隔一段時間對它們做一次認真的清理...關於中國社會當前的『信仰缺失』,這的確是個長期問題,它造成的後果是多方面的,但它與邪教的出現並非因果關系。」。
似乎是對國際輿論「迄今反應平靜」有些不習慣,胡錫進總編輯主動從中國多地近日抓獲一批「全能神教」成員之事重提當年的法輪功:「法輪功是迄今中國出現的最大邪教組織,曾在北京搞出『大動作』,騷擾了中國多地的社會秩序,但中國政府最終清除它們在政治上是順利的,這種順利並未因過程的一些曲折而打折扣。清除法輪功沒有在中國社會引發政治爭議,法輪功流竄到中國境外後鬧了一些事,但它完全被擠出中國社會的主流進程,它添的麻煩準確說都是治安層面的...中國有了對付法輪功的經驗,『全能神教』等其他邪教更不會有機會。」。
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
哈佛翻譯社是「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的優秀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翻譯」、「口譯」、「翻譯公證」等業務。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主要有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法律合約翻譯、醫學醫藥翻譯、網路資安翻譯、網站建置翻譯、技術說明書翻譯、文學藝術翻譯、期刊文章翻譯、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
哈佛翻譯社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
電話:02-2366-0138
網站:www.harvardtranslation.com.tw
E-mail:service@harvardtranslation.com.tw
「末日」留念
一、你好,明天
能看到這篇札記,就證明人類12月21日還沒滅亡。
北京日報今晨正襟危坐,在《「末日謠言」何以甚囂塵上》里批評「三人成虎,混淆視聽...一些商家、一些媒體有很大責任」;倒是上海的解放日報略解風情,在頭版刊發一幅新華社諷刺漫畫,《「世界末日」無稽之談,今天的太陽照樣升起》里是三段提要:「今天早上我們還是得打著哈欠擠地鐵,下午到點趕緊收工回家——不是末日逃難,而是因為周末近在眼前;今晚有多少節目打出末日旗號,多少商家在進行末日促銷?借著末日拉動一把內需,這一天過去,生活照舊,該乾嗎乾嗎;根據瑪雅傳統,這並不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世界在12月21日之後仍將繼續前進」。
黨報都「賣萌」一回,子報子刊就更加花樣百出。畢竟,不管信不信,這已經是消費「末日」的最後機會了。瀟湘晨報以冰川退化對比影像昭示「末日啟示錄」;深圳晚報用地球生機盎然的影像撐足封面,大笑一聲「末日,哈哈」;遼沈晚報頭版最上方同樣信心滿懷,「天亮了,世界依然如故,只是又多了個大笑話,『末日』多少事,盡付笑談中」;現代快報邀請讀者「今天,一起見證末日謠言破滅」;大河報更是想在前面,記者守在醫院發回今天零零時新生嬰兒的照片,由其代言「生生不息」;揚子晚報也請孩子笑臉相迎,用「今天照樣過,明天更美好」的標語,與華西都市報一同提醒大家今天還是冬至,老民俗是吃餃子喝雞湯...
京華時報乾脆用一個整版匯總「末日」新聞,除了通報北京拘留17名宣揚末日將至強拉路人入教的「全能神」人員外,還有《俄總統普京笑談末日在45億年後》、《墨西哥專家:「世界末日」無稽之談》、《瑪雅人:「末日」僅是派對主題》。
而這家媒體今日評論《你好明天》更是獲得新浪力薦。比起中國青年報《讓非理性謠言止於「世界末日」說》里的最後科普,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劉志權是舉重若輕:「我們打開窗戶,心照不宣地共同迎接這個公開的陰謀、一次性消費的愚人節。這是消費時代的典型景觀,是全世界輿論一起製造的狂歡——無關宗教末世觀,無關遙遠的瑪雅預言,只是一部商業化電影的衍生物...但狂歡中也有真嚴肅,起碼警察平添了工作量。因為相信世界末日,南京的女工程師賣了房子捐款,上海出現多起詐騙,還有邪教組織藉此興風作浪。無知和貪婪永遠存在,它們總在『秀下限』,總與歡樂幽默水火不容。也因此,媒體的闢謠並不全是故作姿態。這正體現了世界意料之中的多樣性。」。
央視網肯定不會承認自己是在「製造爭論吸引眼球」以增加點擊量。繼《人類第幾次「被末日」》、《太陽照常升起》和圖解「世界末日」謊言後,編輯們還在首頁推薦專題《寧可信有其的困境》:「對於相信謠言的人來說,謠言並不是謠言,而是『事實』;甚至在謠言被揭穿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仍然相信謠言不是謠言。相信謠言也與智商沒有必然的關聯,很多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相當成功的人士也難逃謠言的陷阱。」。
其實,在這個最後關口,倒是五大門戶倒沒有再怎麼渲染氣氛。只有鳳凰網首頁頭條放著《瑪雅人迎新紀元,長老吁中國民眾莫恐慌》的消息,並配發源自新京報的「北京氣象台否認氣溫將降至-21℃,稱寒潮與末日說無關」。
搜狐在新聞首頁也這麼搭配了,另有專題策劃《網友調侃計生委:都世界末日了,還在摸石頭過河》——沒錯,末日既然不會滅亡,那日子就還得過。
畢節官員已經撤換了「嚴禁人畜入內,違者責任自負」的垃圾箱標語,但時評家們想起一個多月前死去的流浪兒仍然意難平,所以要繼續抨擊「畢節悲劇怎能以雷人標語告結」、「『不當警示語』背後是不良政風」;還有得知百勝瞞報八批抗生素超標產品後的憤怒,所以要失望而斥「肯德基究竟賣了多少『問題雞』」、「肯德基再大,也不能放縱容忍」...
只有新浪微博「沒心沒肺」,在「末日走你」的置頂號召中,轉發來自@聯合國官方賬號的「嚴正聲明」:「真心木有發放過任何船票...隨時受不了!哼!」。
@胡錫進倒是也來響應了一把,昨天深夜調侃「別管真假,利用周末多和家人去館子吃一頓...如果我們活下來,就是一個新中國」——當然,他期待領導「最後留個好口碑」的正式版本還是表現在今天環球時報上,即《讓百姓掙錢過好日子才算改革成功》。
「李克強19日強調中國的經濟發展當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提高...如果無法讓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那麼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與今日多家門戶、都市報重點選題一致,這篇社評關註的是經濟改革,當然,胡總編也不會忘記批評政見對手:「過去一個時期,中國輿論中不時出現一些人對經濟進步的蔑視,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變著法兒貶低。他們主張只有動政治體制『才算改革』。他們仿佛是從月球上來到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迄今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談論最集中也最突出,但仔細領會,這些改革里都包含了對政治改革的輻射和遞進。」。
二、依法治網
「末日論」恰好可以被用來說明互聯網謠言的危害性,中共宣傳官員們可不會浪費素材。
依法治網——3天以來,這場宣傳攻勢並沒有因為誅心抱怨而有所減緩,或許,反而更刺激了部署者的決心。於是,「末日」之晨,規格再升一檔。騰訊搜狐網易這樣的商業新聞網站,都已經需要使用紅色標題,將「網絡守法」、「保護隱私」這樣的字樣頂向首頁更高處。
各地都市報也要緊跟。揚子晚報最乾脆,通欄標題寫明「中央三大報紙持續關註網絡立法」,配發編者按:「繼前兩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相繼刊登有關網絡立法和權利保護方面的評論文章(本報時評版均有轉載)後,昨天,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和光明日報再次聚焦網絡立法和網絡安全話題。本報轉載如下。」。
如下是三則標題:「人民日報:網絡需自我凈化也需依法監管」;經濟日報:公眾網絡權益亟須法律保護「:「光明日報:互聯網管理亟須高等級立法」。
面對黨報前三名昨日數箭齊發的態勢,連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遼沈晚報、齊魯晚報、現代快報這樣的都市報都不能落後,身為地方黨委喉舌的解放日報、南方日報就更需要以頭版轉載作為示範。除了轉載中共中央機關報的《網絡需要依法運行》,北京日報還自刊一篇《網絡立法是對個人權利的保護》:「據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不日將審議加強網絡信息保護決定草案。在網絡違法犯罪十分猖獗,公眾個人信息常在網上被以白菜價倒買倒賣的今天,這種通過國家立法以維護個人權利的舉措顯然值得期待。」。
一語道破天機。不論是央視以個人隱私受侵害的平民故事或網絡謠言頻頻傷農入題,還是新華社請專家來強調「網絡信息保護立法勢在必行」,這場宣傳大潮就是為即將到來的互聯網監管法律在作鋪墊。
在所有中央級媒體中,「老大哥」人民日報發動最早、氣勢最大,今日頭版所刊已是第三篇相關短評,《依法才能更安全更方便》:「最近查處的幾個網絡犯罪的案件就說明,隨意發布不實信息,極有可能為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隙。許多國家網絡監管的慣例表明,依法管理不會束縛手腳,反而會活躍文明交流,推動商業交易,使人們在網上活動更加放心。」。
宣傳官員們又怎麼會不懂得「民意」二字的政治正確性。所以,新浪搜狐網易所展示的標題——「管一管網絡亂象系老百姓願望」,正是來自文中第一段:「造謠謾罵,欺詐誹謗,在互聯網傳播,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都可能造成危害,譬如『末日現象』等荒誕之說背後,多有網絡推手。『管一管網絡亂象』是許多老百姓的願望。」。
短評里講不完的,裡面還有半個版。先將矛頭對準「黑公關網上鬧得歡」,匯總其惡意炒作詆毀對手、收取錢財替人刪帖的情節,並由專家在副題中聲明「整治非法網絡公關有賴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而正是這篇報道,不僅獲人民網力推,更成為新華網、央視網的共同首頁頭條。
組合拳里也不能少了「多國支持監管」。光明日報承擔這項工作,在今日頭版《專家呼籲立法維護健康有序網絡環境》之後,導讀內版之《美國:網絡立法起步最早、數量最多》。
在這張定位面向知識層的二號黨報上,還有另一篇由中國聯通高管強調「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不能只靠行業自律」的訪談稿。其實,敏感於字詞區別的人們早就註意到了,重慶晨報的編輯們也註意到了,所以特意把人民日報昨日評論的主旨提煉為「網絡需自我凈化,也需他律機制」。
有誰會喜歡他律?3天以來,微博論壇中已經涌現太多反彈,@於建嶸和@何兵嘲笑人民日報才是「法外之地」,@王克勤和@薛蠻子認定這是中共在警告網民「聽話才能更安全」。
自有京華時報來回應,這份北京日報子報今日自刊《法治是網絡發展的共識》,評論員吳喬直言:「不必迴避,一些反對網絡法治的人,一個看起來頗獲輿論和道義高分的旗號是言論自由。仿佛一法治,就是對言論自由的鉗制。顯然,這些人是把言論自由絕對化了。即便是在號稱言論最自由的美國,也絕不會給仇恨言論、淫穢出版物等以市場...反觀國內一些網絡淫穢色情活動的囂張,網絡不法治是不行了。」。
說起來,曹林通常也會被歸入主張言論自由的意見領袖之列。所以,當他要為中國青年報撰寫頭版相關評論時,特別需要註意措詞——「接受了互聯網的好處,就要面對它的弊端,無法要一個只有好處沒有弊端的網絡,沒有眾聲喧嘩,沒有嗆聲雜音,那就不是互聯網了。」。
只不過,這篇《網絡需要寬容而不能縱容》還是要像昨天一樣回到「依法治網」的主題:「我們不能以駝鳥的心態看待網絡的弊端,明明看到了弊端,看到了網絡上滋生的種種傷害卻毫無作為,不立法採取措施遏制弊端和解決問題,就是缺位和失職了...我們談論寬容的時候,不僅要把自己想象成普遍的上網言說者,也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可能受到侵權和傷害的網民。如能有此位置感,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就能更加客觀地看待寬容和縱容了。」。
環球時報反正沒那麼多自由派朋友,就更加可以毫不猶豫地宣佈「加強互聯網管理是得人心的」:「決不能以網上聲音或者西方的評價作為中國加強互聯網管理的輿論參照。網上的聲音永遠很激進,西方的評價則高度政治化...加強管理互聯網是得人心的,正常人的網絡活動不會因此受到任何影響,他們只會從中享受更多的安全。受到限制的只能是一些喜歡在網上搞出格行為,甚至把互聯網當犯法樂園的人。」。
為了幫助上級人民日報完成工作,這份報紙甚至還要強調國家對互聯網的「珍惜」:「當世界很多國家制定各種法律嚴管互聯網時,中國做了更多觀望和反復斟酌...在多個社會領域以管理嚴格著稱的中國,互聯網的立法和實際管理迄今都相對溫和,遠不屬於這個領域的『激進派』。中國各大網站雖設了很多『敏感詞』,但與中國網民極高的網絡表達熱情相比,它們發揮的作用實屬杯水車薪。」。
其實,再好的評論都比不上事實有力。晨間,門戶首頁展示有另一條來自廣州市紀委監察局預防腐敗局新聞發布會上的消息:「經過調查,所謂『房嬸』李芸卿並沒有違法違紀問題,其購房資金來源清楚、所擁房產屬合法致富。」。
根據中新社的引述,廣州市紀委常委梅清河正是以此事為證,強調「網絡反腐」是雙刃劍:「網絡的自發性、匿名性令網絡反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侵犯隱私權、缺乏約束性和法律責任意識等。例如,『房叔』蔡彬案,案件線索經網絡曝光後,相關涉案人員潛逃,增加了辦案難度;『房嬸』案存在舉報不實,成了別有用心人員利用網絡揭人隱私、『搞人搞事』。」。
於是,南方都市報今天也要發表社論《避免運動式老路,追求可持續反腐》,根據社科院《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2012》中「2011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處分縣處級以上乾部4843人」的數據,再吁制度反腐:「中紀委委員、監察部副部長於春生在解讀上述數據時提及一種誤區,即把『官員密集落馬』理解為『貪官越來越多』。近來一批腐敗官員相繼落馬,無疑影響了民眾對反腐形勢的判斷...多數民眾對於網絡反腐尚持觀望態度,盡管有著圍觀熱情的公眾在網絡反腐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如何讓這種力量可持續並防止不必要的誤傷,是當前網絡反腐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篇文章中最後一句是在期待對腐敗現象的「零容忍」。正巧,同屬南方日報旗下的21世紀經濟報道今天也就此立論,《有效監督的制度環境是「有限特赦」的先決條件》。
「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李永忠日前提出的有條件特赦腐敗的言論,引發了社會廣泛的討論,很多輿論表現出了明顯的不信任和懷疑。隨後,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對李永忠的觀點予以認同性回應,並提出以十八大為分界切割線,有條件對之前腐敗既往不咎,而對十八大後的新罪從嚴懲罰」——在介紹學界觀點後,文章代言「社會普遍擔心」:「在權力監督和權力約束尚缺乏信任下,有條件特赦很容易滑落為腐敗—特赦—再腐敗—再特赦式重復博弈...透明和有效監督的制度建立是特赦的先決條件,沒有新的環境,單純地依靠特赦,將讓問題變得更復雜,讓老百姓的忍受變得更低。」。
《財經》雜志網站更是凶猛,首頁不僅推薦鄧聿文「用官員財產公示打開政改缺口」的思路,還有張維迎兩天前主題演講摘錄,即《腐敗問題不解決可能亡黨但不會亡國》:「當前中國反腐敗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措施過於強硬,輕則政府官員可能會消極怠工,使政府處於癱瘓和半癱瘓狀態,重則導致政府官員造反」。
基層潰敗,一下猛藥恐怕是要癱瘓。內蒙古某縣副縣長公務接待「一天陪洗八次溫泉」的故事一經法制日報昨日刊出,即廣獲傳播,多有媒體今發評論,比如新京報就以此對比改進作風八項規定,解剖「腐敗樣本」:「對於媒體、網絡曝光的公務接待腐敗,有關部門當給予充分重視,曝光一例查處一例,通過強力問責,給地方官員敲響警鐘,使其不敢有僥幸之心。」。
三、王立軍故事會
在社科院所評2012中國反腐倡廉十大事件中,「薄熙來因嚴重違紀問題被開除黨籍」排名第四,這也正是昨日門戶重點展示之處。
只是,有關這位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具體罪狀,仍只是此前官方通報中的廖廖數行。於是,飢渴的人們只有從王立軍那裡間接探尋,因為,拜南都周刊所賜,這位副手的精彩故事如今已是人盡皆知。
今晨高居財新網點擊排行榜首的就是《王立軍東窗事發始末》。果然是惺惺相惜,其實這家網站在過去一周里已經轉載了南都周刊《起底王立軍》中的絕大多數內容,但不吝贊美的胡舒立團隊顯然意猶未盡,為了「以饗讀者」,昨天再選錄成「謀劃」、「毒藥」、「罅隙」、「調解」和「翻臉」這五個章回,並配發編者按,強調「對於王立軍事件的持續追問和反思,正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反思強調的『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題中之意」。
打仗父子兵,上陣親兄弟。既然那麼多業界同行都大聲力挺,身為「南方系」主將,南方周末就更加責無旁貸,本期封面報道推出現任重慶市公安局高層的首次受訪,由其談王立軍、警界平反、治安反彈、崗位調整,以及作為大標題的那句「過去哪敢說重慶治安不好」。
於是,正好一周以後,五大門戶又找到了可以重點推薦的王立軍故事。由褚朝新——這位曾經的王立軍單線聯系記者——署名,南方周末所刊出的問題,就已經可以證明該報仍是中國最優秀的媒體之一:「我也接到這樣的反映:有些老百姓覺得過去王立軍治警很嚴厲,民警很熱情、負責,現在感覺到一些民警對老百姓的事情不像過去那麼熱情了...既然你們說現在社會治安跟過去相比沒有惡化,為什麼老百姓感受的跟你們說的不一樣?」。
答問者以不具名的「負責人」代稱,他先以數據否認重慶社會治安反彈,而後強調:「過去重慶治安是好,但是沒有宣傳的那麼好。過去的宣傳把它擴大化了。比如入室盜竊案件在全部案件中的比例,在王立軍當局長之前是最高的,王立軍當局長時仍然是最高的,現在何挺來當局長了依然是最高的,刑事案件也有其發案規律。但是,過去誰敢上網說重慶社會治安不好,就可能被收拾。現在,大家沒有這種擔憂了,可以放開評價。」。
作為王立軍時代標志的交巡警平臺正在消失,面對「很多重慶市民認為,交巡警平臺設立後改善了重慶的社會治安,為什麼要撤,是因為財政支撐不了嗎」的提問,負責人列舉三大理由:「目前設立的平臺機動性不強」、「交巡警平臺占用了大量的警力」以及「固定平臺太浪費」。
哈佛翻譯社 祝您心想事成!
哈佛翻譯社是「台北市翻譯商業同業公會」的優秀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翻譯」、「口譯」、「翻譯公證」等業務。哈佛翻譯社所提供的語言翻譯,主要有英文、日文、韓文、德文、法文等,翻譯的領域則包括年報財報翻譯、法律合約翻譯、醫學醫藥翻譯、網路資安翻譯、網站建置翻譯、技術說明書翻譯、文學藝術翻譯、期刊文章翻譯、學術論文翻譯等各產業類別。
哈佛翻譯社
地址:106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號
電話:02-2366-0138
網站:www.harvardtranslation.com.tw
E-mail:service@harvardtranslation.com.tw